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展塑料大棚以来,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概念或规定,多数按各地的农民、技术人员的习惯称谓,把三面有土墙、上盖塑料薄膜的连栋玻璃温室也叫塑料大棚;河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把土墙高1.2米以下、宽度在3~4米以内、中高不超过1.5米的叫小型温室;北京把改良阳畦的结构称之为土壕子等。
用各种材料作支架架设成一个整体结构,形成一定空间,支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占地面积宽6米以上,长30米以上,高1.8米以上,四周无墙体的设施,称塑料大棚。高1.5~1.8米以内,宽6米以下,盖上塑料薄膜,四周无墙体的设施,称塑料中棚。小于前述塑料中棚指标,不论固定支架还是临时支架,无墙体的,称塑料小棚。在此规划范围内,论述各种大中小棚的结构、性能及有关栽培技术等问题。
塑料大棚由于各地用材、面积大小不同,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有竹、木结构的,有水泥支柱、竹木或钢筋混合结构的,有金属线材焊接支架或镀锌钢管结构的等。近几年金属线材焊接支架、镀锌钢管支架,能批量生产,用户可直接组装的塑料大棚,已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占主要地位,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仍以竹木结构为主。在此仅介绍4种有普遍性塑料大棚的基本结构及性能。
1.竹木结构塑料大棚竹木结构的塑料大棚,以立柱起支撑拱杆和固定作用,横向立柱数以横跨宽度而定,一般12~14米宽设6~8排立柱,最外边2排立柱要稍倾斜,以增强牢固性。拉杆起固定立柱、连接整体的作用,使棚体不产生位移。拱杆起保持固定棚形的作用。大棚中间最高部位向两侧呈对称弧形延伸,两侧离地1~1.2米处收缩成半立状(出肩)。拱杆间距-般为1~1.2米,过大会降低抗风、抗压能力。覆盖薄膜时,一般在大棚中间最高点处和两肩处设3处换气口,换气口处薄膜要重叠15~20厘米,换气时拉开,不换气时拉合即可。薄膜需用压膜杆、绳或8号铅丝压紧,每两道拱杆间压-道,两端固定在大棚两侧地下。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有利于就地取材适用范围广,好建造。不足的是支柱多、材料粗遮阴多,不能机械作业,竹木也易腐朽,使用2~3年则需维修或更换。要求必须能承受当地最大风、雪、雨所造成的压力。
2.混合结构的塑料大棚混合结构的塑料大棚是指混合使用水泥、钢材、竹木建材而建成的塑料大棚,比纯竹木结构大棚增强了牢固性和使用耐久性,成本也增加了一些。如用水泥立柱、角铁或圆钢拉杆.竹拱杆、铅丝压膜线的结构,棚内可减少立柱根数,这样减少了遮阴程度和方便作业。两根立柱间横架的拉杆要与立柱连接紧实;两根拉杆上设短柱,用钢筋做短柱,上端都要做成“Y”形,以便捆牢竹子拱杆,而且短柱定要与拉杆捆绑或焊接结实,使整个棚体牢固。水泥立柱断面为12厘米X10厘米,内有6毫米直径的钢筋4根或用8号铅丝代替,立柱顶端留“Y”形缺口,以便架设拱杆,缺口往下5厘米和30厘米处各留孔眼或突起,供架设拉杆和固定拱杆之用。
3.无柱钢架塑料大棚这一类塑料大棚,由于棚内无支柱,拱杆用材为钢筋因此遮阳少、透光好,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使用期10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0年,只是一次性投资较大。较普遍采用的是用12~16毫米直径的圆钢直接焊接成“人”字形花架当拱梁。上下弦间距离,在顶部为40~50厘米,两侧为30厘米。上下弦之间用8~10毫米钢筋做成“人”字形排列,把上下弦焊接成整体。工厂批量生产时只做成半截拱架,到棚址再焊接成整体。为使整体的牢固和拱架不变形,在纵向用4条或6条拉杆焊接在拱架下线上。拱杆两端固定在两侧的水泥墩上。
4.无柱管架组装式塑料大棚这种大棚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以镀锌薄壁钢管为主要骨架用材,一般由厂家生产配套供应,用户组装即可,宽6~12米,长30~55米,高2.5~3米。拱杆为镀锌薄壁钢管规格为21~22毫米X1.2毫米,内外壁镀0.1~0.2毫米厚的镀锌层。单拱时拱杆距为0.5~0.6米。若双拱时拱距可达1~1.2米,上下拱之间用特制卡夹住并固定拱杆。底脚插人土中30~-50厘米固定两侧,顶端套人弯管内,纵向用4~6排拉杆与拱杆固定在一起,有特制卡销固定拉杆和拱杆,成垂直交叉。
为了增加棚体牢固性,纵边四个边角部位可用4根斜管加固棚体。棚体两端各设一门,除门的部位外,其余部位约4排横杆,上有卡槽,用弹簧条嵌人卡槽固定薄膜。有的棚在纵向也用卡槽固定薄膜,但一般多用专用扁形压膜线压紧薄膜。有的还有手摇卷膜装置,供大棚通风换气时开闭侧窗膜用。这类塑料大棚外形美观、整齐,内无立柱,便于操作和机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