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大便每周少于3次,粪便比较干硬致排便费劲解不出来。即使每天都排大便,但排便困难且便后不尽感明显,或伴腹胀、口苦、腹痛、排气过多也属于便秘的范畴。
便秘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不少的误区:
误区1:便秘不是病,无需就医
慢性便秘对病人的影响不仅仅是生活与工作方面,同时是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体弱的,用力排便可能加重病情,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便秘。
误区2:排便不畅就使用泻药
不少患者为了缓解便秘的痛苦长期应用泻药或保健品,虽然它可以改善症状,但是会造成泻药依赖或结肠黑变等现象。慢性便秘的治疗目标除了改善症状之外,还要建立正常的肠道排便功能,不能总是依赖轻泻药达到排便作用。由专业医生指导,才能达到自发排便的最终目标。
误区3:狂吃蔬菜水果能消除便秘
事实上,大部分慢性便秘存在胃肠动力障碍问题,恢复胃肠动力是治疗慢性便秘的关键所在。便秘的治疗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不要老坐,多运动、多喝水、吃水果,改变大便性状;吃点药增加胃肠动力;要训练排便习惯,不管有或者没有大便,每天定时到洗手间去模拟解一次,通过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纤维素食物,只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误区4:便秘与吃药无关
其实,临床上导致便秘的药物有很多。有消化系统用药(如某些抑酸、粘膜保护、抗痉挛等药)、内分泌药物(如某些降糖药)、神经系统药物等均可导致便秘。所以对与常吃的药物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慎重选择。
误区5 每天排便就没事
国际便秘标准包括排便费力感、干球状的不净感、肛门直肠的堵塞感、需要手法辅助、每周排便次数等。排便次数只是其中的参考条件之一。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可诊断为便秘,最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误区6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单纯由胃肠蠕动功能下降导致的,治疗重点在调整胃肠道。还有很多便秘不能仅靠对症下药,而要找到原发病因。比如,1.药物性便秘。可在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可损害支配肠道的神经,继而产生便秘。3.肛肠病。痔疮、肛裂等病,由于肛门部位剧烈疼痛,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使排便延迟,出现便秘。4.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5.出口梗阻便秘。这是指直肠下端和肛门出现问题导致排便不畅。如盆底失弛缓、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等。
便秘是综合性疾病,正确的诊断,才能获得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