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

肠易激综合征(IBS)指的是一组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临床表现的器质性疾病。

几乎所有的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症状多在排便或排气后得到缓解。排便一般每日3~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多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多,但绝无脓血。还有一部分人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便秘时粪便干结、量少。成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人们了解IBS的历史很短,可追溯到上世纪。肠易激综合症(IBS)是比较现代的术语,但是从古希腊壁画中就能看到人们在千年前就有相似的症状。

最初被认为问题仅出在头脑中,通过对病因的识别和诊断的改进,年胃肠病专家聚集在罗马起草了肠易激综合症的诊断指南,该疾病已获得更确凿的地位。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人员刚刚把消化道、菌群和大脑联系起来。IBS常伴随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有心理异常的IBS患者中94%有直肠敏感性异常。

肠道菌在消化道-大脑交流中的参与有助于解释IBS的神秘性。

IBS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以往发现胃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IBS,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在IBS发生过程起一定作用,一项Meta分析表明肠道感染后发展为IBS的风险是健康对照组的7.3倍,提示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与IB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他研究越来越多地显示IBS患者肠道微生态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与临床症状相关。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有了明显进步,逐渐发现其与人体消化道及消化道外疾病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对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报道发现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较容易的把IBS与健康对照组区分开来,并且可根据肠道微生态构成进行分型。由于IBS诊断标准、样本类型、分析方法和地区存在差异,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也有报道IBS患者肠道厚壁菌门与拟杆菌之比下降,拟杆菌增加减少或者发现IBS腹泻型患者总体粪便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研究发现感染后IBS患者肠道微生态即不同于健康人,也不同于一般IBS患者,而且多样性与肠道黏医院焦虑抑郁评分相关。但大多数证据支持IBS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对照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肠道微生态在IBS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此外,还有很多研究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IBS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根据氢呼气试验结果,高达84%的IBS患者可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总体上,IBS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较为一致的结论有:

1、肠道中优势菌群含量显著减少;

2、肠道微生态总体的多样性降低;

3、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含量降低;

4、IBS分型中,腹泻型IBS(IBS–D)肠道微生物构成和数量变化更大;

5、IBS–D、炎症性肠病及其他腹泻性胃肠道疾病人群的肠道微生物构成和数量改变具有相似性;

6、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与IBS的分型及症状相关。

IBS与益生菌

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与肠壁中的免疫和神经末梢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脑-肠轴和免疫激活引起渗透性、神经敏感性和胃肠动力的改变。IBS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对人体有益的双歧杆菌减少,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肠杆菌过度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可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道菌群调节剂包括非吸收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大样本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两者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一项最近的Meta分析纳入了43项采用不同肠道菌群调节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可有效改善IBS患者的整体症状、腹痛和腹胀。

一项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感染性胃肠炎在随后2年发展为IBS的风险增长近4倍。同时,许多研究报道IBS患者细菌菌群失调,表现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降低,而这两种细菌在益生菌中很常见,更多的研究集中在IBS患者黏膜的微生物上。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明,并且副作用极少,有望成为未来IBS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阐明,以后的研究需强化严格的设计,微生态制剂的个体化选择、长期疗效和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构成及代谢的变化等研究。

支蔷文案

潘旭兰编辑

配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专业:为你设计专业的实验方案、研究思路

快速:分布式流程快速完成基本分析,更多精力投入数据挖掘

深入:不同软件、不同方法、不同视角为您提供个性化分析内容

安捷致善

肠道健康的守护者

长按识别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药
白癜风防治专项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yanlilun.com/bmnx/18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