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和排便次数减少。既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阿片类药物及常用辅助镇痛药物(如加巴喷丁、阿米替林)的常见副作用。临床医生应认识到导致患者便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这些病因不仅有助于便秘的治疗、还会改善癌痛的治疗效果。
(一)便秘的病因
1.非药物性因素主要包括:体能状况差,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弱;饮水量下降或合并脱水、营养不良等导致大便干结;体虚致排便无力,长期卧床,不能正常排便,腹部或肛周疼痛(如痔疮)引起“排便畏惧”,影响排便导致大便淤结于肠道等;肿瘤浸润肠道引起肠道狭窄或阻塞可导致粪便通过障碍引起便秘,严重者可导致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肿瘤压迫或浸润腰骶部脊神经、盆神经可致排便反射中断,产生便秘;高钙血症、低钾血症也会使胃肠动力下降,引起便秘。
2.药物性因素导致便秘的常见药物包括:阿片类止痛剂、非阿片类止痛剂(如非甾体类止痛药物)、抗胆碱药、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吩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抑酸药、氟哌啶醇、止泻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类药物等。
(二)评估
在治疗便秘前应对便秘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原因,明确诊断。晚期癌症患者的便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肿瘤浸润肠管、神经或抗肿瘤药物所致的神经毒性可引起器质性便秘;50%左右的晚期癌症患者合并功能性便秘。应详细询问与便秘有关的病史,两次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费力程度、排气情况、每日进食量及主要成分、饮水量及排尿情况、服药种类和名称以及既往便秘治疗情况等。还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合并其他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腹部查体有助于帮助判断粪块的位置和软硬度、胃肠蠕动情况及是否合并肠梗阻等,必要时还应进行直肠指诊。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肠梗阻、了解粪石的位置、便秘的程度等。
(三)预防
应努力排除便秘形成的可逆因素,如为体质虚弱的患者改进排便条件,增加膳食纤维和液体摄入量等。在保证患者能有足量液体摄入的前提下,可补充纤维素产品如车前子、甲基纤维素等,否则会影响疗效。口服阿片止痛剂的患者都需药物预防便秘,防治便秘药物的剂量也随止痛剂量增加而酌情增加。
(四)治疗
按药物作用机制分两大类,即粪便软化剂和刺激性泻剂,有的药物或复合制剂兼有以上两种功能。粪便软化剂主要包括:多库酯钠、聚乙二醇、乳果糖、氢氧化镁、山梨醇等;刺激性泻剂主要有:比沙可啶、蒽醌类(番泻叶、鼠李皮)、酚酞、矿物油。
国外常选择多库酯钠和番泻叶提取成分构成的复合制剂(ColoxylwithSenna)作为防治便秘的一线药物,该药包括粪便软化剂和刺激性通便成分,作用温和有效,非常适于晚期肿瘤患者。在口服阿片类止痛剂时该药可作为预防性药物使用,也可用于轻度便秘的治疗。该药尚未在我国上市,国内可替代的复合制剂为多库酯钠丹蒽醌胶囊、车前番泻颗粒等,作用与前者近似。常用的治疗便秘的二线药物有:比沙可啶、聚乙二醇、氢氧化镁、乳果糖、山梨醇、柠檬酸镁等。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便秘防治药物的剂量需视病情滴定,有时可适当超出药品说明书剂量。
使用粪便软化剂中的渗透性通便药物多不能通过肠道吸收,可在肠道形成高渗环境,吸收肠外水分,导致肠内容积增加,刺激肠壁,引起蠕动增加,促进排便。因此,这类药物容易加重或导致电解质紊乱,破坏癌症患者特别是重症晚期患者本已脆弱的内环境,应慎用。常用的泻盐有镁制剂和钠制剂,如氢氧化镁或镁乳等,有肾脏损伤者应避免;有水肿、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钠盐制剂,如磷酸钠盐;乳果糖易导致腹胀、腹痛,应避免频繁或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