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都市人为解决便秘问题可能尝试过各种方法,却难以奏效。殊不知,许多人的便秘是由于不良的排便习惯导致的,如上厕所时看书、听音乐、忍便……长此以往会导致盆底肌肉紊乱,使得排便能力减退甚至丧失。记者了解到,对于这部分人群,除了尽快改变不良习惯外,可以通过“生物反馈疗法”,接受排便行为训练,可以重新学会排便,摆脱便秘困扰。
不良习惯会导致不会排便
不会排便?怎么可能,就连刚出生的小宝宝都会大便啊!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教授解释,排便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功能,但由于一些都市人长期不良的排便习惯,导致这种功能的减退和丧失。比如,有人喜欢如厕时看书读报,排便时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会导致排便肌肉精细控制能力下降,结果拼命用力,该收缩的肌肉却紧张不起来,当然就无法顺利排便,形成长期便秘。
再比如,直肠内有30-50毫升的粪便时就会产生便意,有的人长期忍便,会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而使粪便干燥,产生便秘,甚至会导致直肠、结肠扩张,形成巨直肠、巨结肠。据医院统计,在便秘患者中,有六成都是由于不良排便行为导致的。
久坐职业者更易出现便秘
采访中,任东林告诉记者,他们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盆底肌肉功能紊乱而导致长期便秘的患者中,久坐职业者居多,特别是需要长时间驾驶的司机,据分析,路途的颠簸和长途驾驶的忍便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产后女性,尤其是难产和巨大胎儿的分娩中可能造成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也易出现盆底肌肉功能紊乱。
他提醒,长期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对健康非常重要。长期便秘会导致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长,酵解后产生的毒素,以及粪便硬结后的机械性摩擦,都可能破坏肠壁的防御系统,增大大肠癌的发生率。此外,毒素进入体内还会导致神经中毒,日本的研究也显示,在老年痴呆症患者中,有相当比例年轻时都曾出现便秘。
良好的排便习惯要从小养成,尤其现今社会数码产业发达,孩子坐在便盆上不仅仅是玩玩具、看电视,还玩上了手机、平板电脑等,此类行为都会分散注意力,长此以往易导致便秘。家长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孩子坐在便盆上如果3-5分钟仍无法排便,即可放弃。
长期便秘不妨接受排便训练
广州市民郑伯受便秘的困扰多年,一直靠灌肠治疗来保持正常的排便。在医生的建议下,郑伯开始接受生物反馈疗法,辅助少量药物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饮食,终于摆脱了便秘。
生物反馈疗法是什么东东?任东林教授介绍,通俗地讲,生物反馈疗法就是让患者“自己操控自己”,只是这种操控要借助可视化生物反馈仪器的指导。其实我们人就像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像挥手、摇头等“可以控制的自己”,一个是像心跳等我们感觉无能为力“不能控制的自己”,生物反馈疗法的目的就是让“可以控制的自己”操控“不能控制的自己”。利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便秘,达到“自己操控自己”,使间接感知转化为直接感知,并得到强化,最终实现治疗的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