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是怎样诊断和治疗儿童便秘的

儿童便秘可分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constipation,FC)和器质性便秘(organicconstipation),其中FC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的慢性便秘,在儿童便秘中约占97%[2]。FC的发生率约为3%~8%,约占整个胃肠门诊的20%~25%[3]。

儿童便秘的病因

1.器质性病变

(1)先天性病变[4],如先天性巨结肠症、神经源性肠发育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狭窄、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等。

(2)继发性病变,如脑瘫、肠梗阻、肛裂等[5]。

(3)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低血钾、高血钙等。

2.功能性便秘

(1)饮食不足:婴儿进食太少,经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大便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使大便干燥。长时间饮食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腹肌的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吸收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大多数儿童大便干燥与食用过于精细、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偏少有关。小儿偏食,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不肯喝水,不吃辅食,以致饮食过于精细少渣,食物中纤维素太少,液体量摄入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取不足,造成大便干硬,无法顺利排出,进而堆积在肠道内,越来越多,越变越硬。

(3)肠道功能失常:由于生活不规律和缺乏训练按时排便的习惯,未形成按时排便条件反射而导致便秘。常使用泻剂及灌肠,缺乏体力活动,慢性病,尤其是营养不良、佝偻病、高钙血症及呆小病等均能使肠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此外,交感神经功能失常、腹肌柔软或麻痹也常致大便秘结。

(4)胃肠动力异常:部分便秘患儿存在结肠或直肠肛门动力障碍,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是功能性便秘的重要发病机制。

(5)遗传因素:部分患儿生后即出现便秘,有家族史,可能与特异质遗传因素有关。

(6)精神因素:小儿环境和生活习惯突然改变,突然精神刺激如焦虑、抑郁等,也可引起程度不一的短时间便秘。另外,排便时疼痛、肛裂疼痛、对卫生间环境不适应和个人情绪不佳等均可导致便秘。

(7)药物的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肠蠕动减弱而致便秘,如抗胆碱能药物、抗酸剂、某些抗惊厥药、利尿药及铁剂等。

儿童FC的诊断标准

我国儿童FC的诊断标准借鉴国际通用的年最新修订的罗马Ⅲ标准[2,6]。

1.新生儿/婴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G7)

①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

②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

③有大便潴留病史;

④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

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

⑥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厕所。

新生儿至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上2条症状,达1个月即可诊断。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2.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H3a)

①每周排便≤2次;

②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③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

④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

⑤直肠内存在大粪块;

⑥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厕所。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儿童便秘的治疗

对于器质性便秘:需尽早查清病因,针对原发性积极治疗。

对于功能性便秘:治疗原则为清除结肠、直肠内粪块潴留;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安排膳食;足量饮水;增加活动量;解除心理障碍,鼓励患儿乐于排便;合理选择药物,适时使用生物反馈训练[3]。

1.基础治疗

(1)排便习惯训练。对治疗及预防FC至关重要,应自1岁半开始使患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建立正常的排便规律,对未能自幼即进行排便习惯训练者,亦应强调自治疗开始之日起即行排便习惯训练,约经23周后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仅靠药物治疗,停药后功能性便秘所有症状重现。

(2)合理饮食:便秘患儿合理饮食应侧重于膳食纤维摄入。世界胃肠病组织临床指南明确指出,预防和治疗儿童便秘,高纤维饮食和足量饮水是第一位。膳食纤维可吸收水分,软化粪便,增加粪便重量,刺激肠蠕动,缩短粪便的肠通过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便秘。膳食纤维富含于谷类、薯类、蔬菜及水果等植物性食品中,谷类加工越精细,其所含的膳食纤维越少。

(3)足量饮水:对于便秘患儿强调「足量饮水」,以预防粪便干结,儿童足量饮水因年龄及体质量而异。

(4)增加活动量:便秘的发生与活动量少密切相关,因此预防、治疗儿童便秘应鼓励患儿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培养劳动习惯,每日应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

(5)心理、行为治疗:对于有畏惧排便心理的患儿,如排便疼痛、有过污便史的患儿,我们需进行心理疏导、抚慰以消除恐惧心理,再进行排便习训练。

2.药物治疗

(1)导泻剂:常用的导泻药物有:

①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能增加粪便含水量,软化粪便,恢复粪便体积,增加排便次数。硫酸镁等盐类渗透性泻药,能增加肠内容物渗透压,刺激压力感受器,促进肠道蠕动。

②膨胀性泻药:多为不易吸收的植物性或半合成性纤维,如麦麸、果胶等,吸水膨胀成胶体,增大肠内体积,刺激肠蠕动,适用于膳食纤维不足的患儿。

③润滑剂:如液状石蜡、甘油,能润滑肠管,使粪便易于通过,但不推荐长期使用石蜡,因为有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风险。

④刺激性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直接作用于肠壁,增强肠蠕动而促进排便,长期使用有导致电解质紊乱的不良反应,故儿童不宜长期使用。

⑤其他:乳果糖为合成性双糖,不被小肠吸收,可被分解为乳酸或醋酸,降低粪便pH,并营养肠内有益菌群。对于以上药物的选择,包括去阻塞治疗和维持治疗,对粪便嵌塞患儿予润滑剂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以解除嵌塞,维持治疗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泻剂,以保持排便通畅。

(2)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及红霉素均有促胃肠动力作用,而加速排便。

(3)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能直接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发酵产生大量的有机酸,降低pH,抑制肠道有害菌群和异常发酵产生的氨和吲哚类物质,从而调节肠道正常蠕动。

医院

随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能不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yanlilun.com/bmmj/6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