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脉足阳明胃经人体气血最易汇聚的

北京治皮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足阳明胃经

——人体气血最易汇聚的地方

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给面部供血最充足的就是胃经,所以胃经的通畅可以使人气血充盈,使女人面若桃花。而它本身也似一个山脉一般,它从头到胸、腹、大腿、膝盖、小腿,最后直达双脚。

得胃经者得健康,胃一有问题,整个身体都会觉得虚弱,心情也好不起来,而且“胃不和则寝不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我们要及早调治才行。调治胃还是用胃经最为便利和迅捷。

《灵枢·海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胃主受纳,饮食入口,容纳于胃;饮食水谷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物质的本源,故《内经》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中医理论认为“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只要这个重病之人还能进食,若调治得当,即可望转机,此即所谓有胃气者病情“不轻亦轻”。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李东垣的《脾胃论》强调人体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

生活中那些动作可以按摩到胃经:

1.敲击面部

2.捋捋脖子

3.敲打胸部,腿部

日常多做些这种动作可以调理作息、适当缓解亚健康状态。

腹部的胃经大药:胃经是经过腹部的主要的一条经络,腹部按摩推拿时对胃经问题的调节能够将一切身体的阻滞点都压在胃经上,进行经络疏通,以达到平衡效果。

1、经脉循行

内经原文《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白话翻译: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2、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路线: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联系:属胃,络脾。并于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联系。

3、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

腧穴特点:本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4、足阳明胃经主治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精神系统)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千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胃肠病、头、面、目、鼻、口五官病、齿痛、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主病歌

胃经主治胃肠,胃痛消化不良,

肠炎腹胀呕吐,寒热疟疾癫狂,

头面眼鼻牙喉,经过部位肿胀。

胃经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

1、消化系统疾病:如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腹痛,呕吐,泄泻,肠鸣,痢疾,胃下垂,急慢性阑尾炎,肠麻痹,营养性水肿,肝炎,蛔虫病,胃肠神经官能症,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2、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眼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甲状腺肿大,腮腺炎等。

3、经脉所过的胸痛,腿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无力,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

4、其他如脚气病,膈肌痉挛,乳腺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肥胖。

胃经走脸。《黄帝内经》讲:“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脉指的就是胃经,胃经一衰,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所以女人如果不想衰老,就要养好胃经。其次,胃经走膝关节。如果你不想让腿脚提前衰老,也要好好保养胃经。

除此之外,胃经还是我们的减肥经、保健经、安眠经,是女性朋友的丰胸经、祛斑经。

有一个观点说: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节气都是脾胃之气最强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抓紧这段时间,好好调节胃经。另外,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保养这条长寿经,方法和时间都多多益善。那该如何保养胃经呢?我来给大家讲几个调胃经的小绝招,补养气血。

5、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下行内庭厉兑穴,大趾次趾之终端。

6、如何保养胃经?

1)打通胃经的方法

打通胃经的最好方法就是艾灸足三里,然后用拳头敲打胃经,特别是大腿这段的胃经,一定要认真寻找痛点,一旦找到,就成功80%了。其余的就是按揉痛点,揉开了就好了,而且心情舒畅,食欲大增。

平时心情容易抑郁的人,脾气大的人,都应该多敲敲胆经和胃经,特别是胃胀的时候,同时多按揉肝经,注意是按揉,而不是敲打,因为肝经属阴,只能柔情似水,像对待女人一样的温柔待之。而胆经、胃经属阳经,可以敲敲打打。总之,不管是按是敲,找到痛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遇上一敲都不敢再碰的地方,那就恭喜你,中大奖了,还等什么,治疗开始。

2)不老的秘密一:互动拳法

双手手心向下放在大腿根部,左手不动,右手握拳。然后让左手来回地搓,右手用力地敲,这一搓一敲就能很好地刺激大腿正前侧的胃经,这样每做完10遍后,可以换一次手。坚持做这个动作,既能锻炼大脑的灵活性,又能打通胃经,可起到调节体型、补养气血的作用。我们讲胃经是“长寿经”,所以不分时间,不分年龄和性别,随时随地都可以敲这个互动拳,长期坚持就能敲出好胃口、好体质、好身材。

3)不老的秘密二:敲小腿

小腿前外侧有一条肌肉叫胫前肌,这块肌肉上面有胃经的三个要穴:一个穴位是足三里,相信大家对这个穴位都很熟悉,老话讲:“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称足三里为养生长寿第一穴是不为过的。第二个穴位在足三里向下四个横指的,叫上巨虚,它是大肠的合穴,主管大肠的问题。上巨虚向下四个横指是第三个穴位叫下巨虚,它是小肠的合穴,主管小肠的问题。这三个穴位凑到一起,就是再专业不过的肠胃专家组了,各种肠胃的毛病都可以去“挂”它们的号。

日常保养时,找不准这三个穴位也没有关系,离穴不离经,只要敲打小腿外前侧的这条肌肉就行。敲打胃经不限时间、不分年龄,脾胃不合的人要想缓解身体症状,一定要养成这种敲小腿的习惯。

老天早就为我们备好了敲胃经的好时机:在春天的六个节气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肝木旺盛,这时敲胃经可以克制脾胃.所以应该多敲;冬至时节或是下大雪的时候正是冬令进补的时候,这时也要多敲胃经。如果配合好这几个节气多敲打胃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保养效果。

7、胃经上重要的穴位及功效

按摩胃经和重点穴位,第一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不容易被疾病“打败”;第二是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前就把它消弥于无形。

1)中风偏瘫找胃经

在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肢体肌肉萎缩无力时,取穴常取胃经穴位,即所谓的“治痿独取阳明”,痿是瘫软无力的意思。

患有中风后遗症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很多人都要求回家治疗和恢复,我们在护理的时候就一定要帮其按揉胃经,每天沿着经络的走向从上到下揉40遍,然后再点重要的穴位,如足三里,梁丘、天枢、丰隆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等,这样能很好地帮助病人消除种种不适。

2)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为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大穴,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足三里治疗的病种上,它可以说是冠军。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云:“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老百姓有顺口溜:“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可见,足三里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是多么的重要。

(1)常按足三里,保护好脾胃。足三里有健脾益胃之功,对调理脾胃有非常好的作用,脾胃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调养好脾胃,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

平时多敲打或揉按足三里,一可补益气血,增强体质,加强防病能力;二可促进消化和吸收;三可促进气血运行,保持气血通畅。按摩足三里时,最好向下延伸至上巨虚、下巨虚穴,它们分别为大、小肠经的下合穴,我把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一范围称为胃肠穴区,可调节胃肠的功能,防治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2)常灸足三里,强壮又保健,家中自备一些艾条,将艾条点燃后对准足三里穴位,距皮肤2厘米或根据对艾灸热度的敏感程度调整距离,以皮肤潮红为宜,每次灸10分钟左右,最好每周1次,脾胃不好者,可多灸几次。

如伴有肠功能不好者,可沿着足三里向下移,延伸至上、下巨虚(为大、小肠经的下合穴),具有很好的强壮保健作用。

(3)足三里穴位埋线、瘢痕灸,建立养生保健的长效机制。足三里穴位埋线,是在足三里穴位消毒后,用专用穴位埋线的羊肠线和埋线针进行穴位埋线。

足三里瘢痕灸,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艾炷,待艾炷燃尽去灰后,再续艾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为止。施灸时灸火会烧灼皮肤,产生剧痛。施灸后7天左右,足三里部位会化脓形成灸疮,5周以后,灸疮会结痂脱落而留下瘢痕。

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3)恶心、闹肚子、便秘的克星——天枢

天枢为升降之枢纽,泄泻、便秘都能治。

天枢在肚脐旁边两寸,也就是前正中线和乳头连线的中点线上与肚脐平的那一点。在肚脐眼两边各有一穴。

天枢穴所在的位置从解剖上来讲,刚好对应的是肠道,所以点揉天枢可以增加肠道的良性蠕动,对便秘、消化不良、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有很好的作用。还有拉肚子(痢疾),指压按揉天枢穴会有很好的疗效,力量稍微大一点,按在穴位上并轻轻地旋转,还可以加上艾灸,艾灸天枢可以化湿,两者合用的话功效会更明显。

腹泻腹痛时,用双手拇指揉按两侧的天枢穴,腹泻腹痛就会很快减轻,如偏寒湿者,艾灸天枢穴则效果更明显。

便秘时,揉压双侧天枢穴,同时屏气以增加腹压,大便即可顺利排出;如患习惯性便秘,应养成每日清晨排便的习惯,每天坚持按摩天枢穴,同时配合按摩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支沟穴,多食香蕉和粗纤维食物,即可缓解症状或治愈。民间有言,“若要人不死,肠中应无屎”,故便秘的防治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4)胃经在头面部有一串健胃、养颜的穴位

胃经在面部瞳孔直下有一串穴位,它们是承泣、四白、巨髎、地仓。

按摩或针灸这些穴位可鼓舞阳明经气血的运行,使你的面色逐渐红润起来,日久就会光彩照人;同时,加强了面部肌肉运动和皮肤的营养,皱纹也随之消失;又可通过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祛邪外出,色素沉着引起的色斑就会逐步消退。

按摩以上穴位,确有很好的养颜保健作用,且方法简单,无副作用,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下介绍几种按摩方法:

(1)消除眼袋法

用两手食指指腹揉按承泣穴与四白穴,每次3~5分钟,然后从承泣穴向四白穴推按,向内推按至睛明穴,向外推按至丝竹空穴,往返推按30次,每日2~3次。本法不但可去眼袋皱纹,还可消除眼疲劳,预防近视。

(2)养颜美白法

用两手食指同时揉按两侧的腧穴,先从承泣穴开始,依次是四白、巨髎、地仓穴,每穴1分钟;揉按结束后,双手掌搓热,在面部轻轻按摩2~3分钟;然后顺着经脉的走行进行推按,从承泣穴开始,依次是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至头维,再从头维至承泣,往返推按6次;最后用手掌在面部轻轻拍打1分钟,结束后喝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即可。早、晚各1次,持之以恒,肯定能看到效果。

8、胃经调理的一些优势

1)中风后遗症的恢复

中风后出现肌肉萎缩无力的情况,常取胃经穴位,就是古书上所谓的“治痿独取阳明”,因为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中风后气血两虚,需要益气补血。具体我们的操作就是:按揉胃经,每天沿着经络的走向,从头到脚揉40遍,然后再点按重要的穴位,如天枢穴、梁门穴、伏兔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解溪穴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等。

2)腹泻便秘的双通道

患者无论是出现拉肚子,还是便秘,都可以通过刺激天枢穴,天枢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按摩配合艾灸一起治疗。

3)美白养颜的四个穴

患者面部的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经常按揉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皱纹,使皮肤更有光泽。

4)健康长寿的小秘方

中医上讲“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意思说是足三里穴可以化脓灸,目的是调动我们全身的免疫系统,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当然化脓灸的方法比较痛苦,而且有感染的风险,尽量找专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但是我们大家可以试试其他普通艾灸,具体操作是:每星期艾灸足三里穴3~4次,每次灸20~30分钟,灸到局部的皮肤红晕就可以,不要烫伤皮肤。

9、辰时胃经当令,养胃治胃正当时

辰时(7~9时)是胃经气血最旺盛之时,这时要为胃准备一顿营养丰盛的早餐,通过胃的消化和吸收,为人体供给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为工作和健康提供保证。所以,吃好早餐是养胃的第一要务。

如果不吃早餐,时间长了就会损害胃的正常功能;不吃早餐,还会导致胃经气血不足,人体营养缺乏,轻则疲乏无力、皮肤干燥,重则导致脏腑功能衰退、贫血等症,当然更会加速衰老。

吃早餐要科学。一般起床后活动20分钟左右吃早餐为宜,早餐的内容要有稀、有干,如稀饭、豆浆、豆花、燕麦粥、芝麻糊、牛奶等,再配适量的馒头、面包和少量的蔬菜、熟牛肉、鸡蛋等。切忌吃油炸煎烤之品、辛辣油腻之品,以免伤胃上火。这样吃早餐才符合营养的搭配和养生保健的需要。

早餐最好吃温热的食品,不要过多地吃生冷食物或饮用寒凉品,以免寒凉伤胃。再者,也不要饮食过量,以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在辰时胃经当令时,敲打胃经,鼓舞胃经气血,使胃气“以降为顺”,既可增强功能又可养胃护胃。有了胃病时,可选择胃经的腧穴按摩或针灸,还要及时检查,针对病情合理治疗,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10、小儿推拿——清/补胃经

1)脾胃不好百病生,脾主升,胃主降

位于拇指外侧面一条直线外。

用拇指或食指自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胃经;反之为补,称补胃经。直推~次。

清胃经具有清中焦湿热、消食和胃、降逆止呕、除烦止咳等作用。宝宝吐奶、呕吐或者一直打嗝的时候,可以清胃经。脾主升,胃主降,胃经用清法则气下降。如果宝宝嘴唇红、胃口好、吃得多、拉的多且大便黄而粗,这说明宝宝胃火旺,这时需要清胃经,同时按揉足三里和中脘穴。补脾经能健脾胃、助运化,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等合用。

2)清/胃肺经——让孩子吃嘛嘛香

胃经位于拇指第一掌骨桡侧缘(大鱼际赤白肉交际处),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成一直线。

自腕横纹向大拇指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胃经;反向为之则为补胃经。

一般-次

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渴;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

3)什么时候用到?

(1)孩子胃火大(大便粗、肛门红)、多数情况的呕吐、实秘(大便干结、心烦口渴)、积食腹泻等湿热症,都可以给宝宝推推清胃经。(多与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清小肠等合用。)

(2)因胃动力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则适合补胃经。

4)注意事项

(1)清胃经要求手法轻快。补胃经手法则应柔缓。

(2)给宝宝推拿时,可蘸用清水辅助清热,也可用婴儿油、爽身粉作为润滑作用,减轻涩滞感,便于操作。

(3)清胃经一般取左手穴位,没有男女左右之说。

11、中医里常见的胃经病

胃经病一般有以下方面的表现。

爱打哈欠当特别爱打哈欠的时候,这说明人的胃部受寒,是胃气虚胃气不振的一个现象,不过打哈欠是一种自救的表现,当打哈欠时胃是处在伸拉的状态,通过打哈欠可以让胃气稍微舒展一下,把胃寒散掉一些,从西医方面来看打哈欠可以增加吸氧量,其实吸氧也是气的问题,中医认为气从胃来,通过打哈欠这样的动作可以让气能够旺盛一些。

洒洒振寒就是说人会无缘无故的哆嗦一下,这是胃火不旺的一个象,因为胃经属阳明燥火要是没有火,水谷精微就化不掉,没办法消化和吸收人体的营养,人体就会出现洒洒振寒的象。

口歪人脸上最重要的经脉就是胃经,如果阳明胃火太盛的话,而血又不足,人体营养不够,里面一虚,表现在脸上的就是口歪。

唇胗唇胗就是嘴唇外翻上火,因为胃经是经过嘴唇的,所以当胃部有病时,人就可能出现唇胗。

上牙痛因为胃经的牙痛是上牙痛,胃经入上齿中。一般针刺疗法去扎一下胃经的内庭穴就好了。

面色发黑当脾胃运化、化气血的功能降低的时候,血不能“上荣于面”,就是心血带不上来,人的脸色就会发黑。

流鼻血这说明脾胃不在统摄血,胃气是以下降为顺的,而现在所谓的呃逆是属于胃气不降造成的。胃气往下降对于女人来说表现为月经,如果上逆就叫“经血倒流”,有可能是从鼻子出来,这就是造成了流鼻血的症状。

喉咙肿痛胃经经过喉咙,胃经起于迎香穴,如果胃气不降,胃火上攻,咽喉部分就会出现肿痛,得不到滋润从而感觉到特别干。

水肿如果阳明胃火不旺,脾无法化湿气就会形成水肿。中焦阳明燥火是否旺盛,要看下焦肾火是不是充足,水肿就是阳明燥火和肾火不旺导致的。

膝关节肿痛胃经沿着伏兔穴一直往下走,中间经过膝盖。很多老人膝盖疼痛的毛病实际上和胃经不通有关,因为中医讲“不通则痛”,人老之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吃的东西也少,气血就会减少,如果不锻炼经脉就会出现不畅通,整个膝盖就会感到疼痛。

容易饥饿如果胃火太盛的话,人们就特别容易感到饥饿,有的人吃完饭就会感到饿,这是阳明燥火太盛所造成的。

精神症状方面胃病对精神症状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狂躁,另一个是抑郁。如果阳明燥火和身体的修复功能出现不能制约的现象,人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显得特别狂躁。另一种是总是担心和精神差,这是因为他的肾经和脾胃经气不足,造成内心的惴惴不安,比如说听到一点响动就会感到害怕。

12、胃经上的穴位简述

1.承泣Chéngqì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散风泻火、疏邪明目。

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

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斜视、白内障、视神经萎缩、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配风池、睛明主治目赤肿痛;

配合谷、攒竹等主治口眼歪斜。

2.四白Sìbái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祛风明目。

①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

②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③头痛眩晕;

④胆道蛔虫症。

临床上用于治疗眼睑下垂、近视、青光眼、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配太冲、睛明、丰隆主治眼睑瞤动、目翳、青光眼;配瞳子髎、攒竹主治眼睑不合。

3.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①口角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②眼睑瞤动。

主要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配颊车、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配颊车、内庭等主治三叉神经痛。

4.颊车Jiáchē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按之凹陷处。

开关活络、疏风止痛。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配地仓、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齿痛、颊肿;配下关、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

5.头维Tóuwéi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祛风泻火、清头明目。

头痛,目眩,目痛,口痛,流泪,眼睑瞤动,面瘫。

用来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眼轮匝肌痉挛等。配风池、率谷、合谷主治偏头痛、眼痛。

6.下关Xiàguān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清热疏风、通利关窍。

①耳聋,耳鸣,聤耳;

②齿痛,口噤,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

常用于治疗颞颌关节炎、牙痛、面神经麻痹、聋哑等。配听宫、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配颊车、合谷主治牙关紧闭。

7.人迎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①咽喉肿痛,气喘;

②瘰疬,瘿气;

③高血压。

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

8.气户Qìhù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调肺气、止喘咳。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胁肋痛。

9.库房Kùfáng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理气宽胸、止咳化痰。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10.屋翳Wūyì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止咳平喘、舒筋活络。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身肿。

11.膺窗Yìngchuāng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止咳平喘、调气开郁。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12.归来Guīlái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温经祛寒、益气固脱。

①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

②疝气,腹痛。

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前列腺炎,小便不通等。

13.梁门Liángmén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

消积滞、健脾胃。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纳呆,乏力,大便溏薄。

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配公孙、内关、足三里主治胃痛、腹胀、呕吐。

14.天枢Tiānshū(大肠募穴)

在腹中部,横平脐中,距脐中线旁开2寸,采仰卧姿势,肚脐旁边三横指宽的距离即是。

调肠腑,理气滞。

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

②月经不调,痛经,症瘕。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泻;配上巨虚、曲池主治细菌性痢疾;配上巨虚、阑尾穴主治急性阑尾炎;配足三里、大肠俞主治肠麻痹、便秘。

天枢穴——调理肠胃功能异常导致的食欲减退、打嗝、腹胀、便秘、腹部肥胖等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黄帝内经》

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在这里开始分成清与浊,营养的精微物质在这里变成血液被吸收了,糟粕的东西则从此处向大肠排去,此穴就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还可以过滤血液,让新鲜血液重新循环,把剩下的脏东西变成尿液排出去。所以说天枢穴有两个枢纽的功能:一个是排泄大便,一个是通利小便。

天枢穴是治胃肠炎的一个要穴,通常有胃肠炎的人最容易腹泻,针对这种情况,就通过艾灸熏天枢穴就非常有调理效果。按摩天枢穴对治疗便秘也可以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按压时会有酸胀感。也是胃经要穴之一,汇集其他各穴传来的气,因此气血经饱满,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对消化不良、恶心、胃胀、腹泻、便秘、月经不调等症有很好的调治效果。

水道天枢下来第三个穴位是水道穴

肚脐下3寸,旁开两寸。

足阳明胃经:人体气血最易汇聚的地方

水道,这个穴位是跟水相关,是水流动的通道。而这个穴位又属于胃,在腹部。所以,这个穴位可以治疗胃肠道的湿邪。常见的腹泻,拉出来的大便如水样,或者说小孩子睡觉容易流口水,都可以可以艾灸这个穴位。

15.伏兔Fútù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壮腰膝、通络经。

①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脚气;②疝气。

现在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及膝关节病变等。配髀关、犊鼻主治腿膝疼痛。

16.阴市Yīnshì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股直肌腱外侧缘。正坐屈膝,髌底外侧直上4横指,按压有痛感处。

温下焦、强腰膝、散寒湿。

腿膝冷痛、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水肿,下肢不遂。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17.梁丘Liangqiu郄穴

在大腿前面,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

通经利节、和胃止痛。

①膝肿痛,膝胫痹痛,肠鸣泄泻、下肢不遂;②胃脘疼痛;③乳痛,乳痈;④血尿。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乳腺炎、膝关节病变等。配中脘、内关、足三里主治急性胃痛;配犊鼻、阳陵泉主治膝关节痛。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直刺1~1.2寸

1.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掐揉。2.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18.犊鼻Dúbí(也叫外膝眼)

屈膝,在膝前区,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坐位:下肢用力蹬直,膝盖下面之外侧凹陷处。

通经、散寒、止痛。

①腰痛、膝部痛,下肢痿痹、冷痹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②脚气。

现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等。

1.按摩:用大拇指掐揉犊鼻。

2.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19.足三里Zúsānlǐ(合穴、胃经下合穴)——保健要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

①胃痛,噎嗝,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疳积、泄泻,痢疾,便秘,肠鸣,肠痈,乳痈;

②中风,下肢麻痹痛;

③水肿;

④癫狂;

⑤不寐、心悸,气短;

⑥脚气,虚劳羸瘦、遗尿、产后腰痛。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肚腹三里留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配中脘、内关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主治虚证腹泻;

配三阴交、神门治疗心悸;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配内关治呕吐;

配气海治腹胀;

配膻中、乳根治乳痛;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配阴市治下肢不遂

配犊鼻、阳陵泉治膝痛

配上巨虚、关元治急性肠胃炎

配条口、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直刺1~2寸。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刮痧:从上向下刮拭。

1)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2)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4)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用艾条温和灸犊鼻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膝冷。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脾胃病、下肢痹痛。

20.上巨虚shangjuxu(大肠经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快速取穴:坐位屈膝,足三里向下4横指凹陷处。

调和肠胃、通腑化滞。

①腹胀、腹痛,腹泻,泄泻、便秘、肠鸣、肠痈;②中风瘫痪,下肢痿痹;③脚气。

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配天枢、曲池治疗细菌性痢疾;配支沟、大肠俞主治便秘。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

21.条口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联效线上。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先找到足三里,向下量7横指,凹陷处即是。

下肢痿痹、肩背痛。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

22.下巨虚xiajuxu(小肠经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找到条口,向下量1横指处即是。

调肠腑、理气滞。

①肠鸣、小腹痛,泄泻,痢疾;②下肢痿痹;③乳痈;④腰脊痛引睾丸。

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泻痢脓血;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23.丰隆Fēnglóng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胫骨前肌的外缘,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祛痰平喘、通便镇静。

①呕吐,腹胀,便秘;②下肢痿痹;③头痛,眩晕;④痰多咳嗽,哮喘;⑥水肿;⑥癫狂痛,下肢痿痹。祛痰大穴。

现在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证;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

丰隆,是古代神话中雷神与云神的名字。在《淮南子·天文》中说“季春三月,丰隆乃出”。春三月,就是春雷与春雨的时候。这就暗喻这个穴位有雷雨一样的功效。所以我们常说的痰多蒙蔽清窍,整天昏昏沉沉的感觉,就可以选用这个穴位,化痰开窍。

揉完丰隆穴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痰散了,不知道哪里去了;另一种是老吐痰,而且很容易把痰吐出来。

揉或艾灸丰隆穴,出现的这两种情况,是体质不同造成的,但是都对身体有好处。而且中医里的这个“痰”,不光是从肺里出来的痰,脂肪瘤、痰核、扁平疣等有形之痰,还包括由湿瘀滞而成的无形之痰,这种无形之痰多蒙蔽清窍,给人整天昏昏沉沉的感觉。碰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选择丰隆穴,化痰开窍。

24.解溪(经穴)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①腹胀,便秘;

②头疼,眩晕,目赤;

③下肢痿痹,脚背肿痛;

④谵语,癫狂。

常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胀。

25.陷谷

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缘凹陷的地方,内庭穴后1.5寸。

①腹胀、腹痛;②脚背关节疼痛等。

现在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牙痛、扁桃体炎、跖趾关节痛等。

26.冲阳chongyang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健脾、化湿、安神。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纳呆。

27.内庭Nèitíng(荥穴)

在足背第2、3趾间骨结合部前方,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①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②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

③热病;

④足背肿痛。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跖趾关节痛等。配合谷主治牙龈肿痛;配太冲、曲池、大椎等主治热病。

28.厉兑Lìduì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清胃安神、苏厥醒神。

①腹胀;

②面肿,鼻衄,齿痛,咽喉肿痛;

③热病;

④多梦,癫狂。

常用于治疗鼻炎、齿龈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配隐白、中冲等主治中风昏迷;配内庭、太冲等主治五官科炎症。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人健康是责任!全家人健康是幸福!让更多的人健康是快乐!!!

传承养生精髓推动全民健康

爱悦峰

悦爱悦峰悦健康

爱悦峰

为美业赋能为健康添彩为养生筑魂

个性化养生体质美容倡导者

携手爱悦峰人生更轻松

谢谢欣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yanlilun.com/bmmj/104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