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推拿hellip真人版hell

小儿推拿最重要的就是手法和辩证:

通过三天的系统培训,您到时候在临床辩证就会得心应手!但是,真正操作上,手法一定要选的对,用的准!只有选对了,用准了,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

为您奉上最真实的,

儿科推拿常见病,

常见手法操作展示:

1

平肝清肺:

分两部分:平肝、清肺。主要调理感冒,咳嗽,咳痰,发烧和疹痘类的病症,常与清天河水,退六腑合用。

取穴:

手法:

2

清天河水:

主要用于清各种内热,孩子发烧时,多用于中低热。

取穴:

手法:

3

退六腑:

主要用于各种实火,孩子发烧时,多用于高热,湿热型积食和便秘也经常使用。

取穴:

手法:

4

运八卦:

有行气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导滞,止咳化痰,主要调理感冒咳嗽,腹泻便秘,伤食厌食等症。

取穴:

手法:

5

四横纹:

有行气散结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导滞,止咳化痰,主要调理感冒咳嗽,伤食厌食心及口疮、扁桃体炎等症。

取穴:

手法:

6

头面部“四大手法”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背高骨。

正如歌诀所说:“四穴解表兼定惊,外感夜啼有功劳”

常用于治疗小儿轻度感冒,发热,惊吓,头痛等症状。每个手法都要做50~60次,用于保健或治疗都可以,在鼻炎和近视调理中,也是必做穴位。

7

一窝风:

在小儿推拿里是一个解表发汗的穴位,很神奇!孩子流清鼻涕打喷嚏,可以快揉“一窝风”,并且越早好的越快。特别适用于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着凉的症状。

取穴:

手法:

8

外劳宫:

温中健脾作用突出,对于阳气虚损,脾胃虚寒,久泻不止,受凉腹痛,尿床疝气等病症疗效显著。

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是小儿推拿穴位中具有温阳散寒的两个穴位,但实际临床中二者功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1)一窝风侧重于散一身之寒,特别是外寒。

2)而外劳宫侧重于温中和胃,也就是温里寒,温中下焦之寒。如果是孩子误食冷饮,或者风寒入里导致的腹痛,腹泻,或者高烧的时候浑身怕冷,这个时候用外劳宫的效果就好过一窝风。

取穴:

手法:

9

二扇门:

与一窝风一样,都有发汗的功能,可用于退高热。

取穴:

手法:

10

板门:

对食积、腹痛或泄泻、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症特别是对上吐下泻有特效!板门穴,又称脾胃之门,最早记载于《小儿按摩经》:“揉板门,治气促,气吼,气痛,呕胀,除疳积。”

可用揉法,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通调三焦;可用捏挤法,治食积化热之身热、口臭、烦躁不安、口疮、大便秘结或下利稀黄。不仅对孩子有效,对成人特别是胃病人群也很有效!

取穴:

手法:

11

清胃:

主要是和胃降逆,与板门穴功能相近,但板门有通调三焦之气之功。

取穴:

手法:

12

小天心:

能安神镇惊,妈妈睡前捣一捣,宝宝会睡得更香哦!小天心位于掌根,大小鱼际肌交接处凹陷中。

《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中有“掐大横纹,大横纹即总心经,小天心在掌根处,为诸经之祖”的说法。

捣法,主要用于安神镇惊。当然,小天心也可以用揉法,有通窍活络的作用。可作用于惊风癫痫、烦躁夜啼,小便赤涩,实热咳喘,痘疹欲出不透,目赤肿痛等,为治疗一切眼病的主穴。

取穴:

手法:

14

分阴阳:

主要用于阴阳不调,忽冷忽热,寒热往来。比如,一会儿黄鼻涕,一会儿清鼻涕等。

手法:

14

阳池:

调理头上病症,安神醒脑,如头疼,头晕,鼻塞等症。

取穴:

手法:

16

推七节骨:

可上可下,调理腹泻和便秘。

取穴:

手法:

16

下推天柱骨:

主要用于止呕止咳。

取穴:

手法:

17

摩腹:

调理气机,可用于一切病症,根据病症,可顺可逆,日常保健,顺逆同数。

手法:

18

捏脊:

又叫“擀皮儿”,“蚂蚁上树”。

第一,古人称之为“捏积”,是积滞的积,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促进生长发育,强身健体。

第二,能打通排毒通道,中医有“不通则痛”、“以痛为输”的说法,捏脊,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捏开,不仅能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还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第三,临睡前捏脊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得好,就会长的好,孩子会在睡眠中成长。手法要比平时轻,特别特别轻柔,捏不起来也没关系,可以使人全身放松,缓解压力。

取穴:

手法:

19

肩井:

有歌诀云“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

按揉或拿捏肩井。经常爱感冒咳嗽的孩子,摸他颈部肌肉时,一般都是偏紧或是偏硬的。不管是风寒、风热感冒还是过敏性咳嗽、呼吸道病症,都可以拿肩井解决。治疗感冒发热时,通常会与拿风池,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取穴:

手法:

20

风池:

对感冒、鼻炎的治疗效果明显。对近视眼、鼻炎舌头病、咽喉病、中风不能讲话也有较好作用。按揉捏风池,向深层用力。对捏法,揉两百次。

取穴:

手法:

21

大椎:

是养护人体阳气的穴位。对大椎进行适当按摩刺激,就达到一穴通诸经,振奋一身之阳气。配合艾灸,刮痧,挤痧,针刺等中医不同疗法,对感冒,咳嗽,发烧等病症效果显著。

取穴:

手法:

22

膻中:

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

取穴:

手法:

23

中脘:

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取穴:

手法:

病情轻时,每穴可操作5分钟左右,病情重时,穴可操作10分钟左右。对于初学者来说,调理病症的一次推拿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延长推拿时间,只要穴位准确,就可以提高疗效。

儿科泰斗小儿推拿保健师传承班4月29日-5月1日将在河南郑州举办届时欢迎您来。详询:于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yanlilun.com/bmnx/100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