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腹胀ldquo疝

由于饮食习惯差、生活压力大、久坐等原因,便秘已成为家常便饭,很多人觉得便秘是小事,但长期便秘除了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还会诱发这种误诊率高的疾病——盆底疝。

什么是盆底疝?

盆底疝又称盆腔疝,是指疝囊在骨盆盆缘以下的腹内、外疝,从解剖部位及疝内容物可以分为:坐骨孔、闭孔疝、会阴疝、盆底腹膜疝。

闭孔疝在临床上较少见,多表现为小肠梗阻。中老年人常发生肠绞窄,大多需要进行肠切除,较少导致便秘。导致慢性便秘的盆底疝有盆底腹膜疝、子宫切除后盆底疝等。

引起盆底疝的原因

造成盆底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以下两大点:

?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腹内压或盆腔内压的升高,比如肥胖、中老年男性由前列腺增引起的排尿困难、女性妊娠等;

盆底松弛是引发盆底疝的主要原因,盆腔压力增大,造成盆腔的一些肌群撕裂,组织器官松弛之后,引起盆腔脱垂。

上部的乙状结节、小肠可能会下坠到盆腔里面,造成对直肠的压迫,从而影响排便,当我们用力时,腹压增加,小肠垂下的更多,对直肠的压迫更明显。

因此,排便时不要过分用力,容易造成脏器移位,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问题的人,用力排便,可以引起腹壁里面一些腹外疝、腹股沟疝。

另外,长期慢性咳嗽也会改变腹压,引起盆底疝。

?先天盆腔发育差、盆骨宽大、子宫后倾等,或者手术或非手术因素造成的盆底筋膜组织损伤,如女性分娩、结直肠手术、妇科手术等。

盆底疝的诊断

盆底疝发病位置特殊,症状多变,所以,诊断起来并不像其他腹外疝那么容易,虽然体检可以检查出部分盆底疝,但也易存在漏诊情况。

所以在确诊时要综合考虑,比如患者蹲位时触摸到的会阴部和坐骨旁突出肿块可能是会阴疝和坐骨孔疝;有些患者需要肛门指检,闭孔疝的病人可能会在直肠指检时触及包块。

有些老年女性不明原因肠梗阻也要小心可能是闭孔疝。盆底疝诊断方法有很多,包括:超声、CT、MRI、腹腔镜等,通过这些,很多难以确诊的盆底疝都被发现,提高了检查效率。

如何早期发现盆底疝?

1排便不尽

排便障碍是盆底疝最主要的症状,当出现有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感、堵塞感,就要考虑盆底疝的可能了。

有些病人还会合并盆底松弛的一些表现,比如漏尿、小便次数增加,甚至伴有一些器官的脱垂,比如阴道后壁的脱垂、子宫脱垂等。

2特征性症状

病人早上起来或者活动、劳累后感到肛门坠胀、堵塞感,通过一些体位的改变,得到暂时缓解。

比如躺下休息后,坠胀暂时缓解消失,这是由于平躺时,压力不再往盆腔用力造成的。

3肿块

当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有部位就会形成疝气,这种错位容易导致局部的肿块形成,盆底疝也不例外。

通常以包块形式出现,位置会根据盆底疝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闭孔疝所引发的肿块通常位于大腿根部;坐骨孔疝肿块多在臀部。

4腹胀

由于直肠前突,粪便难以排出,会直接影响到肠道内的排气,排气不顺,进而引发腹胀感。同时,还可能诱发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等并发症状出现。

为什么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这主要和女性盆底比男性宽大,以及妊娠、分娩等因素有关。

在胎儿长大的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和神经是被拉伸的,肌肉的抗拉伸能力比较好,可以拉伸%,基本上可以缩回到原来的长度,而且功能还不太会受到影响,但神经抗拉伸能力比较差,只能大概拉伸20%左右,超过这个范围,就会产生永久的损害。

现代人营养较好,胎儿大些,对盆底肌群的损害也就更大,造成的盆底松弛也就更多,更容易产生盆底疝。

盆底疝是不会自愈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身体无明显不适,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腹压增高。

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yanlilun.com/bmln/73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