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的计价方法以及壁厚公差的影响钢管采

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ww.t52mall.com/

钢管的计价方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却经常受到忽视,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没有处理好钢管的计价方式,很有可能导致工作严重失误,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对个人的工作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所有从业人员都需要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非常牢靠,无论是作为钢管的销售还是采购人员,无论是换热器设备的销售人员还是采购人员。

钢管的计价方式只有两种,理论计算和实际计算。而掌握这个知识点只需要抓住两点:一是明白计价方式的概念,二是各方统一认识。

钢管的计价方式

1.按照重量结算**元/公斤

1.1按照实际重量结算

如果按照实际重量结算,最后的钢管是按照过磅的重量结算的,一些吨位重的合金管可能还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高端一点的换热器管,有时候由于包装精美,有木箱堵头等包装材料,不能实现去皮称重,使用这种结算方式的机率就比较小。

采购员可以通过限定重量的溢短装来控制成本。当然,大的合金钢管以及换热管要注意短装几支钢管后,可能导致设备安装无法进行的情况。所以一般都是接受少量的溢装,不接受短装。

1.2按照理论重量结算

按照理论结算就是设定一个理论重量,然后以固定总价的形式签订合同。这样看起来非常完美,不会有任何的差错。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后面会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讲。

2.按照米价结算-**元/米

尽管现在很多采购方的系统中都是主要按照重量结算,但是作为钢铁产品的卖方,很多却按照米价来结算。其实按照米价结算与按照理论重量结算的差别并不大。我想一个可能是卖方,比如说管厂,为了证明自己的管子是个产品,所以并不想按照卖菜的方法去称重。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买方,把换热管当作产品,一根一根去买的。

这看起来已经是问题解决了,为什么我还要去强调钢管的计价方式呢?主要原因是:采购员,尤其是化机厂的采购员,他们的活不是人干的!

采购员在签合同之前要做的工作至少包含:将公司销售的需求转化为材料需求,把询价单发给各家供应商,汇总跟踪各家报价,追着外企供应商报价,把外企的报价转换为中国话,把所有供应商的报价单转换成人话,做好比较发给销售或者销售支持,帮销售解决管材数量计算错误的问题等。你看得没错,非常繁杂的工作后,还得做善后工作。

为什么会出错?

哪怕一些资深的销售员都会出错,为什么呢?原因是业内各方对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的理解不一致。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钢管的壁厚公差。钢管的壁厚公差一般有平均壁厚和最小壁厚两种类型。比如壁厚为2的钢管,如果是平均壁厚,那么平均壁厚的常见公差就是-10%~+10%,可以计算一个最终的重量为;如果是最小壁厚,或者叫做正公差,那么常见的壁厚公差为0~5%或者0~10%或者0~20%,这样最终的重量就可能是.5或者或者,价格分别多了2.5%,5%和10%。(关于壁厚公差对重量的影响,以后单独出文章来讲)也就是说,由于对最小壁厚的不同理解,就使得换热管的价格相差巨大,而换热管又是设备中平均造价占比50~70%的材料。

如何避免出错?-各方统一认识

换热管涉及的上下游很长,为了简化处理我们仅列举三方:化工厂业主,化机设备厂和钢管厂。

在长期的业务经验中,主要遇到如下几类尴尬的情形:

钢管订单已经订购生产,中途需要更改公差。首先直接采购成本会变动,需要各方协商。然后,部分钢管企业由于定制了原材料,公差要求的变动会造成严重的成材率损失,甚至高达30%。

管厂的报价严重偏高。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价格被提高了20%的。原因是业主认为使用最小壁厚管材后,理论重量增加10%(有些业主认为不变),化机厂销售人员按照1.1倍重量报送采购需求,采购员按照最小壁厚询价,管厂按照米价最小壁厚增加10%。

销售人员没有注意到壁厚公差的要求,默认是平均壁厚(美标有时默认平均壁厚);而实际采用国标(国标有时默认最小壁厚)。项目接下来后分析技术要求,发现成本增加10%。

通过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要避免出错,就必须各方统一认识,各方参与人员需要对壁厚公差值,以及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单独的澄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yanlilun.com/bmnx/13146.html


当前时间: